(1)立浇铸法:在浇铸时,铸型侧立,通过直浇道将铜液压入型中,沿底边多开几个内浇口,以便铜液均匀地进入铸型。顶端设一冒口,以利排渣,补缩和通气。
(2)平浇铸法;将铸型水平放置,宜浇道开于两测,旁开与镜弧同心但较大的横浇道,采用均匀通向镜本体的压边浇口。
青铜镜的化学成分:
《考工记·六齐》中有《金锡半》,可解释为“铜—锡半”。根据有关单位对汉代青铜钱的实物分析,含铜66%一70%,合锡22%一28%。汉代铜镜有些已然规范化,在铭文中刻有“幽湅三冈”,“幽湅三羊”或“由湅三商”。这里面的三冈、三羊或三商即指铜、锡、铅。
含锡28%一30%的合金硬度较高,断面呈银白色,如超过此值,颜色变灰并且发脆,而铜镜的研磨面要洁白并有较高的硬度。有时铜锡合金小含有5%一6%的铅,铅能改善铜合金的铸造性能和机械性能,使铜镜既具有较白亮的映像面,又易于获得清晰的花纹。宋代铜镜合金中含锡量减少,合铅、锌的比例增加。锌的加入可改善合金的致密性,使铜钱具有黄金色泽,因而提高了它的艺术价值。 研磨与抛光,
《天工开物》镜条有, “…开面成光,则水银附体而成,非铜有光明如许也。”《淮南子“修务训》“明镜之始型朦然,及粉以玄锡,劘(mo,音磨)之以自旃(zhan,音毡),则须眉鬓毛可得而察”。就是镜坯制成之初,不能反射光线,强调要经过研磨抛光。磨镜在古代是一项专门职业,不但新镜要开光,铜镜使用日久,镜面昏暗,也要加以磨光。磨镜匠走街串巷,手执“惊闺”边走边摇,以招揽生意。北京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帧清代郭诩画的磨镜图,是一幅古代磨镜情景的写真。 文章由唐县天工铸铜厂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www.tgdiaosu.com谢谢合作。
铜镜在古代是人们接触比较广的铜质铸件。随着现代社会科学的进步,制镜工艺由玻璃镜逐渐替代了铜镜的使用。但是先人留下的铸造铜镜的技艺仍然值得十大网赌老平台排名肯定和学习。成为十大网赌老平台排名从事冶铸行业人员增长知识牢固的基石。